|
|
|
|
|
农机社会化服务四大作用 |
2006-9-6 |
|
|
|
2006年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经验交流会系列报道之四
全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经验交流会暨农机推广站长会议日前在山东烟台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在报告中,张宝文副部长总结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四大作用。 一是提升了我国农机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我国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6%,比“九五”期末提高了3.6个百分点。其中,机耕水平达到了50.2%、机播水平达到了30.3%、机收水平达到了22.6%。机械化作业不仅比人工劳作节省开支,争抢农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还大大降低了作物收获的损失,提高了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成为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强了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对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加快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推进了农业的科技进步。农业机械本身是农业科技成果的物化,也是农艺科技成果大面积、规范化实施的载体。农机服务组织出于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经济效益的动机,对各种节本增效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敢于试验、易于接受。许多农机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大户成为农业、农村新科技推广运用的示范者和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近年来,保护性耕作、水稻机插秧、秸秆还田、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等新技术的迅速普及推广,主要是通过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加以实施的。到“十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8%左右,其中,农机社会化服务功不可没。农业发展靠科技,我看科技成果推广还要靠农机。 三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2005年,全国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人数达到4075万人,比“九五”期末增长了24.4%,农机作业服务总收入2273亿元,人均所得达到5578元。 四是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拉动了农机工业的快速增长。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农机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机大户纷纷投资大型、高性能和复式作业、联合作业农机装备,我国农机装备结构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一般技术水平机械多、高性能机械少的 “ 三多三少”的状况得到了改善。2005年,拖拉机配套比由“九五”期末的1:1.41 提高到1:1.61 ,全国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已达到140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了45%;联合收获机械47.7万台,机动水稻插秧机8万台,均比“九五”期末增长了80%。农业机械的快速增加和加速更新换代,带动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快速增长。2005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比“九五”期末翻了一番,农机工业成为近两年机械制造业中增长幅度最高的行业,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 |
|
作者/出处:中国农机化信息网
阅读次数 [9703] |
|
上一篇
下一篇
|
|
|
|
|
栏目最新内容 | NEW |
|
栏目热门信息 | HOT |
|
|